2007年8月9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钱塘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童大哥”酷暑下工地送“清凉”
本报记者 徐晓

  早上7点多,太阳已开始炙烤大地。杭州余杭仓前镇的外来人口专管员童松豪到了办公室,搞完卫生就已经汗流浃背。刚坐下,他就想起了在仓前的那些外来人员:连续好多天超过35度,建筑工地上的外来人员受不受得住?有没有中暑?一想到这些,童松豪便拿起电话,向几个工地的负责人了解情况。
  虽然没出现什么情况,童松豪还是呆不住了,决定上门去看看。他请示了镇领导,然后又联系了相关办公室的工作人员,一起赶往各个工地查看、“送清凉”。几个工地跑下来,大家身上结起了一层盐巴。不过,童松豪看到外来工人拿到他们送去的矿泉水、冰红茶、毛巾等夏季高温降暑日常用品时开心的样子,早忘了热了。
  工地上很多人看到童松豪,纷纷停下手中的活,过来和他打招呼。看到这一幕,工地负责人很惊讶:“好些人连我都叫不出名字,怎么和你这么熟悉?”童松豪半开玩笑地说:“我是他们的大哥啊!”
  确实,在外来人员眼里,童松豪就是他们的“大哥”。他们说:“镇领导我们不认识,但童大哥大家都认识!”
  夜里,下班在家的童松豪又担心起了外来人员的安全来。他知道,外来人员居住处大多没有空调,天气热,很多人图凉快,大门敞开着睡觉,很不安全。于是,他就到外来人员聚居的地方,转了两圈,该提醒的再提醒一遍,才放心回家。
  童松豪一直认为,对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来说,亲情无疑是最缺乏而又最渴望的,如果这个城市对他们的管理是“防范式”的,进行严查、重罚、雷厉风行的整治,实际就是把外来人员放在了城市的对立面上,加深了他们与城市的隔阂。他一直把外来人员当成了自己的小兄弟小姐妹,把温情洒向了外来务工者。
  安徽青年苏南方告诉记者,在仓前镇最大的感受是:有一个亲大哥一样的童大哥,“是他使我融入了城市,体会到被城市接纳的安全感、幸福感。” 时间长了,不少人都成了童松豪的朋友,义务帮他巡逻起来,现在仓前的治安状况非常不错。